菩萨是什么?
发布日期:2015-09-10浏览:1206
精进。通过自己的修为,努力向上,这是一个漫长且可持续一生的过程。禅定。一个人能静静地坐在那个地方,什么都不想,渐渐地就能够随时如静如定。智蒽。静能生慧,只有精神上的愉悦,才能让人把天下所有人的苦难一一化解。
那么,《心经》的“心”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心在佛教里面的含义有两个,一个是中心、核心,另一个讲的是本心、真心。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相,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有善根,也都可以成佛。但是,很多人都没有成佛,原因在哪里?就是没有看管住自己的心,过于妄想,过于执着,有了太多的“贪.嗔、痴、慢、疑”,得寸进尺,永不满足,不管是不是自己的,都要不择手段地去得到,得不到就开始抱怨,或者是得到后开始痴迷,丢了本心,没有了自我。带着这样不纯净的心,自然不能到达佛的彼岸。观世音菩萨说“事心做佛.事心是佛”,只有心里开朗明亮,无欲无求,才能到达佛的境地。
《心经》的第一句便是“观自在菩萨”。菩萨是佛教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词,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形象。其实“观自在菩萨”是一个词,最初从梵文翻译过来是“观世音”,到了唐玄奘翻译成“观自在”,后来因为避讳和习惯的原因,“观世音”才直接被称为了“观音”。
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观音是女性,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读。观音在印度佛教系统中本是男性,传人中国时,最开始佛教的造像也是男儿,如敦煌莫高窟中菩萨的塑像有着非常明显的男性特征一胡子。到了五代时,因为《弥勒佛经》中对佛的形象是这样描绘的:不黑、不白、不胖、不瘦、不男、不女,又终身不婚,世人就依据当时的一个传说故事,将观音改成了女儿身。直至宋朝时,观音的形象就成了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样子了。
那么,到底为什么叫“观世音菩萨”或者“观音菩萨”呢?从佛理的角度讲,观世音并不单纯指一个人,而是一种境界。《楞严经》上说,观世音菩萨是“内淸修行,动静两项,了然不生”。
那么,《心经》的“心”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心在佛教里面的含义有两个,一个是中心、核心,另一个讲的是本心、真心。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相,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有善根,也都可以成佛。但是,很多人都没有成佛,原因在哪里?就是没有看管住自己的心,过于妄想,过于执着,有了太多的“贪.嗔、痴、慢、疑”,得寸进尺,永不满足,不管是不是自己的,都要不择手段地去得到,得不到就开始抱怨,或者是得到后开始痴迷,丢了本心,没有了自我。带着这样不纯净的心,自然不能到达佛的彼岸。观世音菩萨说“事心做佛.事心是佛”,只有心里开朗明亮,无欲无求,才能到达佛的境地。
《心经》的第一句便是“观自在菩萨”。菩萨是佛教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词,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形象。其实“观自在菩萨”是一个词,最初从梵文翻译过来是“观世音”,到了唐玄奘翻译成“观自在”,后来因为避讳和习惯的原因,“观世音”才直接被称为了“观音”。
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观音是女性,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读。观音在印度佛教系统中本是男性,传人中国时,最开始佛教的造像也是男儿,如敦煌莫高窟中菩萨的塑像有着非常明显的男性特征一胡子。到了五代时,因为《弥勒佛经》中对佛的形象是这样描绘的:不黑、不白、不胖、不瘦、不男、不女,又终身不婚,世人就依据当时的一个传说故事,将观音改成了女儿身。直至宋朝时,观音的形象就成了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样子了。
那么,到底为什么叫“观世音菩萨”或者“观音菩萨”呢?从佛理的角度讲,观世音并不单纯指一个人,而是一种境界。《楞严经》上说,观世音菩萨是“内淸修行,动静两项,了然不生”。